“我们的愿景是通过人类表型的‘蛛丝马迹’,对疾病进行预防,让我们活到90岁。”7月3日,第三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美国四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拉斯克奖获得者、人类表型组计划联合发起人莱诺·胡德作主旨演讲。他提到,比如血常规就是一个常见表型组,它可以对我们的生理情况进行客观描述。(编者注,表型是生物体受基因调控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
(资料图)
【“治未病”,中医和西医之间可相互启发】
作为美国表型组健康组织的首席执行官,莱诺·胡德领导的一个项目已生成5000余人的健康数据云,其短期目标是从ⅱ型糖尿病开始,对四种主要慢性病进行观察性研究,长期目标是计划通过对百万级规模人群超过10年的研究,创造“健康与疾病预防”科学。
他提到,美国86%的医疗开支是用于慢性病,“其实,在被确诊癌症之前的一到四年,人体会有某种标志物表现异样。如果我们有了足够多的个体样本,就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不同的人罹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进行研究,从而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比如,研究人员已发现蛋白质pcsk9与血脂高低有着强关联,如果阻断它或可以降低血脂。
在谈到“治未病”时,莱诺·胡德认为,中医和西医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和相互学习。“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表型组研发中心分布在美国、以色列和中国上海。上海在技术方面有着很大优势,美国在生物数据分析方面更强大一些,未来希望能找到一个切入点,让三方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据悉,在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以复旦大学领衔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已建成全球第一个跨尺度、多维度、一站式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完成全球第一个每人测量2.4万余个表型的自然人群深度表型组队列;绘制了第一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表型间的强关联。
【未来15年,人们在家里可用手机检测自己的健康】
“我见证了生物学领域的七次范式转变,每次转变都给研究架构、组织方式和思维带来巨大挑战。我还有一个深刻体会,这些转变起初都引发过质疑。”莱诺·胡德介绍,上世纪70年代,生物学中引入工程学,从而带来了工程生物学;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项目对蛋白质进行测序与合成;同一时期,出现交叉学科,破除了学科壁垒;进入21世纪,系统生物研究范式出现;与此同时,在健康和疾病领域出现预测性、预防性、个性化和参与式研究;2015年起出现精准健康研究,血液成为一扇了解健康和疾病的重要“窗口”;从2020年至今,人工智能被引入到个体大数据分析中,用来评估个人躯体、大脑和肠道的健康轨迹。
在这七次范式转变中,莱诺·胡德创立了华盛顿大学分子生物技术系并担任系主任,这是第一个致力于跨学科生物学的学术部门。其间,他还共同创立了17 家生物技术公司。
莱诺·胡德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的数据驱动,他觉得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就拿人们早已熟悉的“传统bmi指数”来说,它是从身高和体重得出的简单指标,捕捉复杂的代谢和生理差异的能力有限;而“生物学bmi指数”整合了各种分子大数据,可捕获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异质性,确定肥胖个体的多维特征,从而对生活方式干预提出建议。
“未来15年之内,数据采集成本将大大降低,人们在家里就可以用手机检测自己的健康,每个人将从中受益。”莱诺·胡德预测。
莱诺·胡德。黄海华 摄
【对青年学生的建议:人生进入平台期就要转换赛道】
如何活得更长久更快乐?“一定要多做有氧运动。”85岁的莱诺·胡德给出了自己的“秘诀”,他年轻时就热爱各种运动项目,如今依然每天做100个俯卧撑。“充足的睡眠很重要,还要做好压力管理,多做冥想。不要吃太多,多锻炼,和自己的身体做斗争。”
谈及对青年学生的建议,莱诺·胡德说,人生轨迹一般会经历上升期、平台期和下降期,他建议进入平台期就要转换赛道,这样才能保持不断上升和不断加速。至于在平台期如何做出方向性选择,他认为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答案,“你自己就是传感器,只要将自己的兴趣和能量整合在一起,它就会真正激发你。我读博士时,得到两个建议,首先要站在学科前沿,其次要改变某个学科就需要发明新技术。我在加州理工开始我的职业生涯时,采纳了这一建议。”
本文作者:黄海华
题图来源:摄影:戚心茹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