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新闻广播消息,南京任先生平时热爱撸串,尤其是烤腰子,鲜嫩多汁,让人欲罢不能。但是最近,任先生怀疑自己变成了“小黄人”:身体出现了低热,感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情况。来医院就诊后确诊为戊型肝炎。
据介绍,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由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多发于春夏,潜伏期一般为2-8周。
戊肝呈世界性流行,在我国是乙类法定传染病。近年来,戊肝发病率已经上升到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第1位。或许提到肝炎,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乙肝和丙肝,对甲肝、丁肝略有耳闻,而对于戊肝这个肝炎病毒中的“老五”却有点陌生。其实,被忽视的戊肝其实无处不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来戊型肝炎是吃出来的?
炎炎夏日,到大排档点几串烧烤、吃点儿海鲜、喝几罐啤酒,是不少小伙伴的夜宵“首选”。但是,如果吃了没有烤熟的海鲜或肉类,就有可能被传染戊肝。因为,戊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换言之,就是吃了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
猪被认为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自然宿主,目前,世界各地均有从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肝中检测到戊肝病毒的报道。另外,贝壳类海鲜的腮吸水后,会把水中的病毒过滤并留在体内。
生食或进食未熟透的含戊肝病毒的动物内脏,以及毛蚶、花蛤等贝壳类海产品,常常引起戊肝的散发。此外,用菜板既切海鲜又切熟食,菜板纹理内隐藏的病菌感染熟食,也会造成病毒传播。
一旦水被病毒污染,生饮后,也有感染的可能。比如,洪水过后,容易导致戊肝暴发流行。
另外,与戊肝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水杯等)、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移植,均可感染戊肝。孕妇在怀孕分娩的过程中,也可将戊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戊肝有什么表现?
戊型肝炎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青壮年人群感染戊肝后,病情不会很严重,约2/3的感染者无明显不适或临床表现轻微,肝功能提示转氨酶等肝酶轻度异常,不易被发现。
5%~30%的戊肝感染者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早期全身不适、轻度发热、恶心、偶有呕吐,进入黄疸期后,会出现尿黄、眼黄、皮肤黄等,患者常因此而就诊。个别患者的黄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个月以上,甚至超过半年。
哪些人容易感染戊肝?
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戊肝,其中有基础肝病患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病等)、孕妇、老年人、经常在外就餐者、集体生活人员(如学生)、食品相关从业者、畜牧及海产品养殖人员、出国留学旅游务工人员,都是戊肝感染的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防范。特别是孕妇、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这三类人群,出现重症的概率较高,病毒对他们的杀伤力更强。
在重型肝炎中,孕妇占比高达27%,病情发展较快,极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后感染。此外,患者在妊娠晚期病死率最高。
老年人各脏器代偿能力下降,抵抗力较弱,且常伴有基础疾病,他们感染戊肝后极易转为重症肝炎,还容易迁延不愈。
慢性肝病患者,如乙肝、丙肝患者,本身肝脏不好,若重叠感染戊肝后,更易转成重症肝炎,病死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如何避免戊肝感染?
戊肝是可防可治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和戊肝患者密切接触。
餐饮场所要做好餐具消毒,菜板生熟分开,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做好体检,一旦发现戊肝患者,需待患者痊愈后再返岗。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为保护人类免受戊肝困扰,专家已研制出戊肝疫苗,证明对16岁以上人群安全有效。尤其推荐重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学生等,以及感染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进行疫苗接种。
最近正值暑期,各种饭局陆续登场,啤酒饮料小龙虾、海鲜烧烤大排档,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美食。医生提醒,聚餐欢乐多,但饮食要谨慎,小心吃出戊肝。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江苏广播新闻、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等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